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
图源:通报截图
近日,一位自称广州某职业学院的教师反映,近期该校处理了两起一般教学事故,一起为一名老师上课迟到 1 分钟,给予该教师当月扣除 5 个教学工作量,当学期绩效考核总评扣 10 分;另一起为一名老师提前下课 2 分钟,认定其为一般教学事故,并予以处理。学校回应此举系保证教学秩序," 要是学校没有教学秩序,每个人都迟到早退,一两分钟,两三分钟,不就乱了嘛。" 消息传出之后,引发争议。
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,制度刚性是维护教学秩序的必要底线。规则意识本就是师德师风的底线,教师作为课堂的第一责任人,准时到岗是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,之前就有新闻报道,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给本科生上课,坚持 20 年不迟到,堪称典范。
然而,教育不是流水线作业,教师也不是精准运转的机器。一两分钟的时间误差,可能源于办公室与教室分属不同楼栋的奔波,可能是前一堂课拖堂的无奈。当考核制度用 " 秒表 " 丈量教师的每一步时,是否考虑过教育场景的复杂性?
此次事件中,涉事教师因单次迟到被直接认定为 " 教学事故 ",扣罚 300 元绩效并影响评优,这种 " 一刀切 " 的处理方式,显然忽视了 " 无心之失 " 与 " 故意违规 " 的本质区别,可谓离谱。" 单一量化考核 " 的冰冷无情,暴露出制度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的问题。
此次争议的本质,是教育管理在数字化转型中遭遇的阵痛:当技术让制度执行变得精确化,如何避免其异化为束缚教师活力的 " 枷锁 "?
真正的教育管理,应当是制度刚性与人文关怀的共生共融,让管理更贴合教育的人文属性。具体而言,对频繁迟到、擅自停课等实质性失职行为,必须严肃追责,维护规则的权威性。与之同时,也应设立 " 弹性空间 ",比如首次轻微违规采取书面提醒,累计超 3 次处罚,对因特殊情况(如急救、突发事故)迟到的教师建立快速报备豁免机制,防止过度苛责。
当我们用数字化手段精准监控教师考勤时,不能忘记课堂质量的核心在于教师 45 分钟的用心授课,而非每分钟的精准打卡。提前 2 分钟下课的教师,若已高效完成教学目标,或许比准点却照本宣科的教师更值得肯定;偶尔迟到 1 分钟的教师,若在后续教学中主动补足时间、提升质量,也不应被 " 一棍子打死 "。教学评价的重心,应当从 " 形式合规 " 转向 " 育人实效 ",通过学生满意度、教学成果等综合指标,更全面地衡量教师的职业价值。
当管理者学会在规则中注入理解,在惩戒中保留体面,教育才能真正回归 " 以文化人、以心育人 " 的本质——这或许才是此次争议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。
" 转载请注明出处 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