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广州的棉絮已经偃旗息鼓,武汉的樱花渐渐凋零,北京的玉兰也相继落下——随着五一假期结束,春天正以极快的速度向北撤退。
当通勤路上漫天飞舞的杨絮、柳絮消失不见," 过敏星人 " 正准备放下心理防备时," 过敏刺客 " 却以尘螨、霉菌、紫外线等形式继续侵扰我们的生活。
免疫系统的叛逆期,比我们想象中的漫长很多。
普通人的四季春天赏花,夏天旅游,秋天爬山,冬天赏雪,但 " 过敏星人 " 的四季是春天遭受花粉、柳絮过敏,夏天被紫外线、蚊虫侵扰,秋天换季时候皮肤过敏,冬天受到冷空气刺激。他们不是在过敏,就是在抗过敏和抵抗过敏焦虑的路上。
过敏,一场全民参与的 " 免疫抵抗 "
如今,过敏已经成为全球第六大慢性病,影响了约三分之一的人群。
早在 2011 年,WAO(世界变态反应组织)就指出,全世界有 30%-40% 的人正在被过敏疾病影响,这相当于,每 10 个人中,就有 3 个人是过敏体质。
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宝清教授及其团队写作的《过敏星人生存宝典》指出,全球有 2.4 亿 -5.5 亿人可能发生食物过敏;超过 4 亿人患有过敏性鼻炎;大约有 3 亿人患有哮喘,每年有超过 40 万人因此失去生命。
《过敏星人生存宝典》
作者:孙宝清团队
出版社:中信出版社
我国的情况也值得关注:《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(2022 年修订版)》显示,从 2005 年至 2011 年的六年间,我国成人过敏性鼻炎患病者从 11.1% 上升至 17.6%,患病人数大约增加了 1 亿。《过敏星人生存宝典》指出,37% 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会在 5 年内发展成哮喘,47% 的患者会在 9 年内发展成哮喘。
不仅如此,近年来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呈现低龄化趋势。根据 2014 年开展的中国城市 0 —— 4 月龄婴幼儿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,有 40.9% 的婴幼儿家长报告自己的孩子出现过或者出现了过敏性疾病症状,0 —— 24 月龄婴幼儿各类型过敏性疾病的现患率为 12.3%,相当于每 8 个婴幼儿里就有 1 个疑似易过敏体质。
在我国,过敏原一直呈现出 " 南螨北蒿 " 的分布状态——南方人苦战尘螨,北方人硬刚蒿属花粉,可谓防不胜防。
刚刚过去的四月,全国大部分地区都经历了花粉随风飘散的盛况。通勤路上,大风裹挟着花粉、沙尘等过敏原,钻进人们的鼻腔,引发喷嚏、鼻涕、眼痒等 " 痛哭流涕 " 症状。
五月,很多地区的花粉浓度逐渐下降,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对安全。研究显示,气传花粉植物的盛花期分为春、秋 2 个高峰季。秋天致敏性强的草本植物开花较多,且因为秋季气候逐渐干燥,更有利于花粉传播,因此我国秋季花粉症发病人数最多,这在北方地区尤为突出。
花粉之外,尘螨、宠物皮屑、霉菌孢子 …… 更多过敏原也在无情伏击着过敏患者。比如尘螨,它潜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。人们早起抖动衣服和被褥时,尘螨被抖进鼻腔;使用空调或暖气时,灰尘和霉菌也会进入鼻腔;如果宠物的唾液白天在床上积累,晚上人们入睡时更会加重过敏症状。
过敏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,突破了地域、季节和阶层的限制,让 " 过敏星人 " 苦不堪言。
抗过敏战斗打响,
我们应该如何与过敏共存?
如果说过敏是一场意外,那么过敏经济的崛起则是一种必然。
过敏星人的鼻子里嗅到了过敏原,而商家嗅到了金钱的味道。人体免疫系统的一次 " 误判 ",正化身成为城市中产钱包收割机:从几十块的防花粉口罩、几百块的过敏原检测到上万元的生物制剂,这场人类与自身抗体的持久战,正以 " 消费升级 " 之名掏空我们的钱包。
以过敏检测为例,浩欧博首次覆盖报告显示,我国过敏检测市场从 2017 年的 4 亿元增长到 2022 年的 8.3 亿元,复合增速达到 15%。
除螨仪同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。观研报告网发布的《中国除螨仪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(2023-2030 年)》显示,随着居民对室内除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,2015-2022 年我国除螨仪销量由 62.7 万台增长至 666.5 万台,除螨仪市场规模由 2.8 亿元增长至 28 亿元。
购买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、各种品牌、各种功率的除螨仪,只为扫除肉眼看不见的尘螨,这已经成为新时代中产的刚需。然而根据央视财经频道《第一时间》节目组测评,一些号称除螨率 95% 以上甚至高达 99.9% 的除螨仪品牌,实际除螨率只有 54.3%。
抗过敏药物的市场同样广袤。比如粉尘螨滴剂 5 号(畅迪)售价 225 元 / 盒,又比如目前国内唯一一款获批治疗慢性荨麻疹的 " 特效针 " 奥马珠单抗(茁乐),单针价格更是超过千元。直到 2023 年 1 月,它被正式纳入中国新版医保药品目录,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负担才开始减轻。 [ 7 ]
房地产商也从中嗅到了商机。为了减少居民对于空气质量和家人健康的担忧,很多房企开始在住宅中配置新风系统和除霾滤网,将医疗级净化标准引入住宅。通过扩展呼吸的纯净度,此类住宅抬高了自己的售价。高价的 " 医疗级 " 住宅,成了城市中产又一自我 PUA 的源头。
儿童过敏消费市场更是成为 " 过敏焦虑 " 的重灾区。《儿童过敏基因检测白皮书 2019》显示,新生儿过敏市场年消费规模超过 200 亿,儿童过敏消费市场总规模超过 500 亿。由此推算,中国家庭为过敏儿童的平均支出应在千元人民币以上。
除了过敏检测、抗过敏药物,更隐秘的成本隐藏在日常防控中。儿童脱敏食品、补剂、口罩 …… 商家想尽办法搜刮父母的钱包," 氪金式育儿 " 的水位再次抬升。
中国消费者正在用真金白银为自身免疫系统的 " 过度反应 " 买单。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,每一种过敏反应都成为了碎钞机运转的咔嚓声。
当过敏从健康问题升级为经济问题,有人跪求免疫系统回归正常,有人开始学习与过敏体面共存。
定期清洁家中环境,减少尘螨;定期给宠物梳毛和洗澡;花粉季节减少户外活动 …… 这些只是远离过敏原的第一步。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,帮助免疫系统正常运转,能增强免疫力。让孩子定期去农场或大自然环境,多接触并逐渐适应各种微生物,也有助于儿童建立正常的免疫系统。
在万物皆可过敏的时代,我们大概可以学着对它脱敏。当 " 过敏星人 " 学会与免疫系统和平相处,各种过敏检测和抗过敏药剂将不再是中产的通行货币和焦虑源,我们或许终将明白,心理过敏可能才是真正的病因,而真正的抗过敏自由,是找到身体与自然和解的枢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