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朗普让我的中美反向代购梦,死灰复燃?

admin 2025-04-29 22:45:01 997

出品|虎嗅商业消费组

作者|费南茜

编辑|苗正卿

题图|AI 生成

" 感谢特朗普,现在我有必要去一趟中国买这些东西了。"

最近,在美国 TikTok 爆款视频的评论区,这样的留言屡见不鲜。

这些播放量动辄破百万视频里,中国商家们 " 揭秘 " 奢侈品背后的低成本生产线,刷新着美国消费者对价格的认知。

这些内容点燃了长期被困在高物价里的美国消费者的购买欲,也把他们引向了 DHgate(敦煌网)、淘宝、1688 等能直接对接中国卖家的购物平台,一度将这些应用推上 App Store 榜单前列。

TikTok 中国商家用低价 " 揭秘 " 溢价的视频底下,美国消费者的评论

与此同时,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的持续加征关税,让本就高企的美国物价进一步攀升,美国消费者们开始集体寻找更便宜的购买渠道,而在另一头,中国跨境电商生态承受着巨大的物流清关、平台风控和涨价压力,一度陷入低谷。

但就在这种政策动荡与消费趋势交错的节点,一些人看到了新的机会。

在博主 "HYH 的跨境生涯 " 看来,这恰恰是中国供应链再次出海的又一个奇妙时机。他曾经一度折戟的 " 反向代购 " 创业梦,似乎正死灰复燃。

没有店铺的全球生意

" 代购 ",曾是全球化不对称结构的缩影,那个时代的代购逻辑是,发达国家市场的好东西,发展中国家消费者来追赶。

日韩的面膜、澳洲的奶粉、德国的厨具、法国的奢侈品包,是一代中国消费者对 " 遥远彼岸的好生活 " 最直接的渴望。

然而,在中国供应链 " 物美价廉 " 的出海攻势下,在美国等海外市场长期的高通胀压力下,越来越多的海外消费者开始主动寻找途径,希望从中国 " 代购 " 他们能负担得起的生活。

而反向代购,也从过去零星存在于留学生和跨境博主的 " 行李箱生意 ",演变成了一种不依托传统电商平台,却能直接触达海外 C 端的灵活业态。

关税的抬高,只是这场消费迁徙被广泛注意的一个催化点。

不同于 TEMU、SHEIN 这类平台型出海企业依靠算法、标准化 SKU 和全托管物流体系输出中国制造,反向代购是一种没有店铺的 " 野生 " 模式。

它往往从 YouTube 的一个种草视频开始,视频里的 KOL 们展示一件极具性价比的中国商品,视频底部的购买渠道就是一个反向代购平台,继而国外消费者们通过视频的评论、私信、KOL 的 " 购物清单 " 等方式进入常用社交软件的私域社群以及反向代购平台,围绕选品、代购、转运,形成一条临时却高效的 " 信任供应链 ",完成一次商品从中国义乌小工厂到美国客厅的跨境之旅。

外网主流视频平台,KOL 在视频里展示反向代购平台购买的中国商品

这种模式,其实与国内曾经风靡一时的微商、社群电商有些相似:渠道即人脉,交易靠信任完成,社群承载了需求挖掘、用户教育、售后服务的全部功能。

只是这一次,社群跨越了语言、物流和支付的更多障碍。

早在 2023 年,HYH 就在 YouTube 一些潮流类博主的视频中察觉到了这种运作方式。

在去年, 他们的团队也尝试这样的模式,搭建反向代购平台,结合私域社群运作,直接对接欧美消费者的需求。

他发现,这是一门年轻的生意,消费热度集中在鞋服、配饰、潮牌等个性化强、门槛低的产品上。

海外的年轻消费者们对风格敏感,早已不再满足于传统跨境电商平台上千篇一律的 SKU,他们的需求更加细分化、个性化,更青睐那些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定制款、明星同款、小众潮流单品。

以往,这些消费者被支付方式、语言障碍和物流不确定性挡在了交易门外。

而反向代购,正是那道 " 让交易发生 " 的桥梁,它用更柔性的信任关系填补了跨境电商的空白:KOL 就是渠道,社群就是客服,代购平台就是橱窗。

但这从不是门简单的生意。当初 HYH 的尝试,由于对商业模式、用户需求和市场节奏的理解不足,未能如愿以偿。

如今,他看到的不是当年的旧模式重演,而是反向代购作为 " 中国制造替代性出海方式 " 的新叙事:政治高墙逐渐筑起,被物价压迫的美国消费者与拥有效率与成本优势的中国商家之间,悄然打通了一条虽然没有店铺,却能 " 面对面 " 的地下通道。

" 陪买生意 ",比算法更懂用户

" 你的模式和用户之间的心智得匹配起来,不然的话是没办法去做成这件事情的。"

回看这段失败的创业经历,HYH 字句间仍带着一种对 " 错位 " 的警觉。

在那之后,他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,反向代购不是一个拼速度、比规模的流量游戏,而是一门关于人的生意。" 你得敬畏用户。" 他说," 你得真诚地把自己当成对方生活的一部分。"

" 敬畏用户 " 并不只是一个口号,更是 HYH 在实际操盘过程中对 " 用户角色 " 重构的直接感知。

他逐渐意识到,在反向代购这种去中心化、强信任的交易模式中," 用户 " 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C 端消费者,他们的身份结构,正在悄然发生转变。

他们可能是公域平台上的 KOL:潮流博主,兴趣社团的群主,资深的饰品爱好者;也可能是站在评论区留言 " 我也想买 " 的 C 端消费者;甚至是转手把商品卖给自己社群朋友的小型 B 端分销商;一边在 YouTube 或 TikTok 发布种草内容,一边通过反向代购平台为自己和熟人下单,又将这些商品重新打包 " 安利 " 出去。

在这背后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现实:中国商品足够便宜。即便加上转运费和关税,利润空间依旧存在,使得大量拥有基础内容力和社交关系的 " 普通人 " 也能成为这门生意的节点。

于是,原本线性链条上的 " 用户 ",开始变成网络结构中的 " 枢纽 "。他们不再是交易的终点,而是复购发生、口碑扩散、社群沉淀的起点。这是传统电商体系所不具备的柔性结构,而反向代购,恰恰靠这种结构活了下来。

这并非一个轻松赚钱的机会窗口,而是一门对细节和耐心要求极高的 " 陪买 " 生意。

它不像做平台店那样靠价格卷出订单,也不像直播带货那样一锤子买卖,而是一次次对人性的捕捉:对犹豫、对比较、对个性喜好、对消费习惯的理解与贴近。

那些目前仍然活跃在一线、甚至已实现盈利的反向代购从业者们,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不是轻松的。

他们需要同时监控 YouTube、TikTok 等平台热门视频的评论区需求,处理解决售后问题,和用户们彻夜长聊最近的需求,陪伴挑选想要的商品,成为用户生活中的 " 顾问 " 和朋友。

他们大多是游走于中外互联网之间的 " 互联网原住民 ":既熟悉 TikTok、YouTube 等公域内容平台的算法和流量逻辑,也深谙淘宝、拼多多、义乌小工厂的供货链条。

他们在每一次聊天里建立信任,在一次次交易中沉淀关系,从而在这个去中心化的商业世界里,用人际关系替代机制信任。

HYH 曾建立的反向代购行业交流社群,如今依旧保持活跃:每天都有人进入咨询信息,也每天都有人黯然退出。

在市场正火、流量充沛的阶段,依然有大量新人低估了这门生意对 " 人性 " 和 " 信任 " 的极致依赖,涌入市场,最终血本无归。

当中国制造直面世界市场

在反向代购的逻辑下,这场去中心化贸易转向,正在让两端的 " 人 " 彼此靠近。

每一个海外消费者,都可能成为微型贸易商,每一个中国商家或工厂,也拥有了绕过跨境电商平台、直面全球用户的机会。

然而,当连接的链条从平台机制变成了人际信任,这场 " 直连 " 也意味着必须直面过去由跨境电视平台 " 托底 " 的那部分风险。

据 HYH 观察,当前行业中真正实现稳定盈利的平台寥寥无几,仅有排名前 5 到前 10 的平台具备较成熟的商业闭环。

大量以独立站形式存在的 " 草根卖家 ",则在合规、支付、平台接口政策变动等多重压力中苦苦支撑。

第一重压力来自技术系统的脆弱性。大部分反向代购平台仍依赖淘宝、拼多多等国内平台作为采购端,对这些平台的 API 接口的高度依赖。

一旦接口权限被收紧,或风控加强,整条采购链就可能 " 瞬间断流 ",业务将陷入瘫痪。有人甚至用 " 踩钢丝 " 来形容每天的运转状态。

第二重压力是合规红线的持续拉紧。以 Pandabuy 为例,这个反向代购平台一度 GMV 超过敦煌网,却因仿品、知识产权纠纷而陷入舆论漩涡,一度遭相关部门调查,支付端账户被冻结。

这样的风暴,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少见。尤其是在欧美国家对中国商品审查趋严的背景下。

第三重压力则来自支付系统的不确定性。PayPal 等第三方国际支付工具,一旦检测到高投诉率或异常订单波动,极易触发风控机制,冻结资金账户。而目前行业内尚无成熟方案能完全规避这一风险。

加之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波动不断,小额关税豁免政策取消,都进一步压缩了反向代购的利润空间,增加了模式运转的不确定性。

但只要需求在、市场在,这样的商业路径就会依旧顽强生长,从业者们用社群、内容、信任,开凿出一条条连接世界的暗河,回应真实的消费需求。

对于中国制造而言,这场 " 直面消费者 " 的突围,是挑战也是机会。

这可能不是中国制造最主流的出海方式,却是它最接近真实需求的一次靠近。

从 " 货 " 到 " 人 ",从 " 平台 " 到 " 关系 ",中国制造的下一步,或许不在头部平台的算法里,而在数千万个草根节点间的信任里。

它正在教会一批原本只会在义乌、广州生产和供货的商家,如何去理解客户需求,如何建立品牌认知,如何在全球市场上积累服务能力和用户心智。这些能力,或许是他们真正走向全球化、走向品牌化之前,一场关键的 " 预训练模型 "。

点赞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