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天赚15万,这种暴富经谁肯教我?

admin 2025-04-25 22:00:01 422

" 用‘ deepSeek ’ 3 天赚 15 万,普通人也能翻身!""3 天赚了 1 万,AI 创业新风口适合普通人。"

AI 的风刮进千家万户后,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上都能刷到此类 AI 培训课程信息。令人啼笑皆非的是,一些博主连 "DeepSeek" 都读不准确,却不遗余力地将 AI 创业渲染成暴富神话。

这些培训课程的套路相似,先用 0 元试听课吸引消费者,宣称 " 这是普通人抓住 AI 红利的最后机会 ",继而将 AI 开发、AI 绘画接单、模型微调等包装成高价培训课,以几千元的价格卖给普通人。

在体验试听课的过程中,记者发现了 AI 培训课程的两个疑点:

其一,课程内容的质量与实用性存疑。这些课程往往将学习效果描绘得天花乱坠,但转行 AI 或利用 AI 赚钱真的那么容易吗?

其二,授课老师的真实身份和专业资质难以确定。这些老师往往被包装成 AI 领域的资深专家、行业领军人物,实则身份信息模糊,无法求证,他们真的能教真本事吗?

虽说 " 学习是一门稳赚不赔的投资 ",但可以确定的是,那些怀揣着好奇体验过 AI 培训课的人中,已经有一部分率先在这场 " 学习投资 " 中遭受损失。

AI 培训课,一场饥饿营销

晚上 7 点 2 分,距离《新周刊》记者报名参加 " 知乎 AI 解决方案 " 试听课开课时间还有 10 分钟,助教通过微信和电话不停发来信息,催促记者进入直播间,以免错过课程。

在课程中,讲师 Eva 从 AI 技术对多个行业的影响讲起,讲解了大模型的基本原理,并介绍了 AI 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案例。两个半小时后,试听课结束,Eva" 进入正题 ",开始推销正式课程《AI 大模型解决方案专家培养计划》。

助教提供的讲师海报显示,Eva 老师是知乎知学堂 AI 项目负责人、前海外保险管理 App Coverhero 创始人之一、悉尼科技大学硕士。在这些身份中,描述最为详细的 " 前海外保险管理 App Coverhero 创始人之一 " 较容易验证。记者通过邮件等方式联系上 Coverhero 的创始人及 CEO Naby Mariyam,Naby 回复称:"Eva 在 2017 年曾在我们团队工作过,但她并不是创始人。我们从未授权她使用我们的品牌(来做宣传)。"

记者与 Naby 的聊天记录。(图 / 社交媒体截图)

讲师身份存疑的同时,课程还带有明显的饥饿营销特征。

上课期间,助教于交流群内发起促销活动,称 " 原价 7980 元,直播间限时早鸟价 4980 元。只限前 50 名才可以登记直播间福利,现在报名支持 3/6/12 期免息分期。此外,助教还通过微信私聊持续推送消息,不时强调 " 剩余 7 个名额 "" 仅剩 2 个名额 " 等。

课程群内,学员们不约而同开始晒出付款记录,并有序抛出问题,让助教解答如何开发票、怎么分期支付、课程是否有回放、0 经验能不能学、前 50 名报名有何优惠等疑问。记者试图添加学员微信了解付款详情,却发现群主设置了 " 无法通过群聊添加微信 "。

助教还称,通过直播间下单能获取额外福利,包括大厂真实未脱敏项目源代码、全球新技术追新课、内推岗位机会等。另外,报名该课程的学员还能获得 " 内部兼职机会 "。助教告诉记者,兼职即在平台上供稿,写下自己对课程的感受,每月撰写 8 篇文章,就可以赚取 1200 元左右。

两天试听课结束后,课程群解散。此后助教连续四天私聊记者,表示争取到了优惠价,催促记者报名,后来见记者没有答复,就没再发来信息。

学完就接单," 变现美梦 " 背后的重重套路

围绕 AI 培训课的核心疑问是,这些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究竟怎样?学员能否通过课程学习,掌握利用 AI 实现创收的能力?

从受访消费者的反映来看,"AI+ 创业暴富 " 更像是一个泡泡,一戳就破。

小刘告诉《新周刊》,她在 2024 年 11 月 12 日报名并购买了一门 "AI 应用成长计划全能班 ",花费 3980 元,共 45 节课,主要教授 AI 绘画技能。但她上了三节课后,认为教学质量与宣传承诺不符。" 课程实际内容与宣传中‘技术到位’‘保障接单能力’等描述存在显著差距。他们既未提供系统性技术指导,也缺乏对接单实战的支持。"

小刘是一名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,平时对 AI 接触不多。她报名 AI 培训课程的目的是让自己多掌握一项技能,还能挣点外快。因此,课程所营销的 " 接单变现 " 一下击中了小刘的需求。

这类培训课程的套路是类似的。和记者体验的一样,小刘先上了两天 0 元试听课。" 不可否认,老师讲得非常好,十分吸引人。课程设计紧凑,课后设置了实战环节,让人无形中觉得团队既专业又可靠。最吸引我的是老师展示了大量成功学员学完后迅速接到 1000~2000 元单子的案例,我想大家都是冲着变现来的。" 小刘说。

对于授课的老师,小刘并未过多怀疑身份," 老师们的履历都很吸睛,基本都有海外留学或工作背景,我也没有特意去考证。" 实际上,仅依靠互联网搜索,难以核实这些讲师的真实身份。他们在授课时大多使用昵称,搜索引擎里能查到的,只有课程相关海报,找不到其他信息来相互印证。

小刘告诉《新周刊》,付费课程主要内容是 AI 工具及绘画软件的使用,其中主要介绍了一款名为 " 智图 AI" 的工具。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了该课程助教,助教表示 " 智图 AI" 是知乎内部研发的工具,无需 " 翻墙 ",在其网页端就可以直接使用 chatGPT 和 AI 绘画软件 Midjourney。

而据公开资料显示,知乎旗下的大模型是与面壁科技合作发布的 " 知海图 AI",于 2023 年 4 月 13 日开启内测。

小刘付费后,第一周听的是录播课。老师曾在课上展示 AI 绘画工具 Stable Diffusion 的使用方法," 他自己调了半天,最后生成一个很难看的图,我当时就失望了。如果连老师操作都这么费劲,那我自己上手能顺利吗?"

小刘只听了三节课,她希望能退费,但课程助教以 " 已解锁课程 " 为由拒绝。小刘随后到黑猫投诉平台提交了投诉,目前投诉已完成,退还了部分费用。

当焦虑催生商机,普通人如何避坑?

AI 作为前沿且复杂的领域,对于大多普通人而言,存在较大的认知壁垒。这种认知壁垒导致人们一边担心自己被 AI 取代,一边又难以准确评估课程质量与价值。

记者将获取到的 AI 培训课程表交给业内人士分析,AI 工程师张睿文表示:" 这课程每一节课都相当于一篇论文。所以这目录看起来很唬人,消费者看到后,价值感已经拉满。不过,真正专业的人不需要这种培训,而不专业的人培训了也没用。"

张睿文进一步解释,从课表来看,课程内容主要围绕着大模型的底层能力," 这等于是,你的应用场景只是做运营,但你居然要去学数学。这不是一招半式能练成的,工程师们也经历过很长时间的专业训练 "。

记者获取的 "AI 大模型解决方案专家培养计划 " 课程大纲。(图 / 文件截图)

在张睿文看来,如今 AI 概念已广泛普及,普通人害怕落后,跟不上时代,培训机构正好利用焦虑完成转化。

他谈及自身求职经历时表示,企业不但要求应聘者熟悉应用算法原理,还需要具备扎实的编程能力,面试时经常现场出题,要求应聘者当场写出代码。基于此,他深知转行进入 AI 相关行业绝非易事,更不相信仅靠参加一些培训课程就能实现这一目标。

由于自身知识储备有限,大部分人甚至难以分辨 AI 培训授课老师所讲内容的对错。加之当下 AI 培训课程质量参差不齐,普通人更加难以判断优劣。只有具备一定 AI 基础的人,才有可能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,去评判授课老师是否有真才实学,所传授的内容是否具备价值。

至于所谓的 AI 实操应用课程,普通人想要凭借它们实现运用 AI 赚钱的目标,更是难上加难。以 AI 绘画为例,曾在设计行业工作的洪静此前接受《新周刊》采访时表示,用 AI 辅助绘制设计图并不简单。很多时候,为了达到理想效果,设计师可能要进行上百次尝试。

" 设计有的时候靠的是一种‘感觉’,但 AI 是一个理性的工具。可能需要被投喂上百次关键词,AI 才能理解这种‘感觉’。" 洪静说。而这种 " 感觉 " 源自设计师长期积淀的专业知识、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独特的审美水平,绝非仅仅通过简单输入指令就能让 AI 生成。

在 AI 蓬勃发展的时代,普通人该如何驱散内心的焦虑?张睿文认为,积极接纳 AI 无疑是明智之举。当下,有诸多免费的 AI 平台可供使用,与之配套的教程也十分丰富。普通人可以利用这些资源,亲自动手操作,在实践中逐渐熟悉 AI 技术。

另外,融入 AI 相关的论坛和社区也是极为有效的途径。在这些社区中,汇聚了来自不同领域、不同层次的 AI 爱好者和从业者,既有深入剖析技术原理的专业文档,也有简洁明了、便于新手操作的实用指引。借助这些资源,普通人能够以更低的成本、更高效的方式获取知识,拓宽视野,逐步消除对 AI 的陌生感和焦虑感。

(应受访者要求,小刘、张睿文为化名)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新周刊 (ID:new-weekly),作者:彭乐怡,安菲尔德,题图来自:AI 生成

点赞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