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红书上的旅游博主都是怎么骗人的?

admin 2025-05-17 15:00:02 185

周末又要到了,你计划前往小红书博主推荐的 " 京郊小富士 " 打卡,结果发现它只不过是一个喷了漆、铺了绿草地的大土堆,甚至还要收门票才能进 [ 1 ] 。

你之前也听说过 " 照骗 " 事件:云南澄江粉红沙滩,只是普通的红土地;山东青岛金沙滩海边,楚门的同款阶梯,只是沙滩上的半截白色楼梯 [ 2 ] 。

你很是懊恼,为什么我们总是被小红书博主的 " 照骗 " 耍得团团转?

不得不承认,我们找攻略的时候,确实容易信任那些光鲜亮丽的风景照。在这个视觉信息时代,视觉是个体接收信息最直接、最快捷的感官渠道 [ 3 ] 。对我们来说,社交媒体上的视频和图片能够唤起的旅游 " 临场感 ",远比纯文字形式要高 [ 4 ] 。

而且,更美观的视觉信息真的能 " 抓住眼球 "。一项眼动追踪实验显示,与建筑环境和业余审美图像相比,在观看自然环境和专业审美图像时,人们的平均扫视长度更长,注视时间更长,这些照片更具视觉吸引力 [ 3 ] 。

这些抓住眼球的照片,究竟是怎么做到 " 图片与实物不符 " 的?

首先,照片本身就受到了拍摄者的主观偏好影响。有人就是喜欢用广角镜头仰拍建筑,让它看起来富丽堂皇;有人就是喜欢把街头巷尾处理得高亮度、高饱和,表达欢快愉悦的心情 [ 6 ] 。所以,同一个景点不同博主拍出来的可能会大相径庭,未必能代表真实情况。

其次,讲究的博主会挑选角度和内容元素,玩起构图。有效的构图,可以通过系统地安排元素来引导视线,使观众专注于最突出的主体。眼动实验显示,当照片中包含清晰的主体时,被试的兴趣上升,扫视运动明显减少,注视时间随之增加 [ 7 ] 。

有游客冲着照片中 " 人花相衬 " 的构图,来到河内网红制香村,结果发现它只是一个后院工厂改造成的影棚。为了最大限度拍出 " 花海 ",游客们只好蹲在地上甚至爬上梯子。

还有些东西,所有博主都不愿意把它拍进去,比如垃圾。旅游摄影本质是一种 " 选择 " 活动,目的地及其活动的图像经常被美化,无论是精心制造的宣传照,还是游客自己的随手拍,包含垃圾和不美观景观的照片都十分罕见 [ 8 ] 。

所以,如果照片翻来覆去只有一些小角度,那就得考虑,是不是有东西被故意排除了。毕竟标准 35 毫米广角镜头只有 60° 的视野,而眼球或头部轻轻一转就能看见 120° 以上的世界 [ 9 ] ,现场环境的一片狼藉就被这么隐藏在了镜头外。

除了博主会主观编排照片内容,他们手里的拍摄设备也会耍心机。

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,手机里的智能摄影功能,早就对每种类型的照片预设了理想值。在人们按下快门的瞬间,它会飞快地挑选出画面中的特定元素——人脸、风景、天空——并进行不同程度的曝光 [ 10 ] ,从此使照片偏离真实情况。

如果博主拿到了专业设备,那他们拍照的花样就更多了。

比如偏振镜能够将反光减至最小甚至消失,从而拍出更明媚的蓝天和更清澈的水面,以及拍到水面下的游鱼等物体 [ 12 ] ,拍摄灰扑扑充满反光的小溪,也能呈现出世外桃源的效果。

还有长焦镜头,能够像望远镜一样 " 拉近 " 明明远在天边的景物,或者使很多物体挤压在一起,呈现 " 空间压缩 " 的神奇效果 [ 13 ] 。

用长焦镜头拍摄流动的人群,本不拥挤也可以显得人潮汹涌;拍摄街边广告牌,本是间隔有序也可以显得一个挨着一个 [ 13 ] 。

拍完照后的修图,更是精准击中了我们的审美点。

后期对照片的影响力很强大,像传统的 PS,不仅能调节清晰度、对比度、光亮度和饱和度等特征来唤醒人们对审美的愉悦;还能对图像进行裁剪以重新构图 [ 14 ] ;甚至能用喷枪功能去掉瑕疵细节 [ 15 ] 。

手机端的修图 app 更是打破了 PS 的专业壁垒。随手打开醒图或美图秀秀,其中自带的无数种滤镜效果,相当于工程师提前设定好的综合参数 [ 16 ] ,成为了帮博主们量产成图的神器。

加了滤镜的照片就是有魔力。一项对 Instagram 和 Flickr 共享照片的研究显示,加了滤镜的照片被查看的可能性高 21%,收到评论的可能性高 45% [ 17 ] 。

具体来说,色调更温暖、对比度和曝光度更高的滤镜更会被注意到 [ 17 ] 。

心理学实验显示,饱和度、亮度更高的颜色,能够更强烈地刺激人们的情绪,甚至能够加快心率,并提高皮肤电导率的振幅(这也是能够衡量刺激的生理指标) [ 18 ] 。而且,照片中更高饱和的颜色,唤起的情感总是更积极正面的 [ 19 ] 。

特定颜色还能起到不同效果。波长较长的颜色(如红色)比短波长颜色(如蓝色)更能引起心理唤醒,也能增加大脑活动和心率 [ 20 ] 。

但是我们的肉眼可没有那么鲜艳的滤镜,也难怪到了现场,心情和景色都一并灰暗下去。

被 " 照骗 " 耍得团团转的感觉,的确非常难受。在滤镜照片的刺激下,我们本来就会对景点形成过高的期望和出行意愿,图片和现实的差距越大,我们的负面反应也会更强烈 [ 22 ] 。

所以下次出游,得多看看不同平台的各种攻略,多看看地图软件里的实况和全景照片,在为光鲜亮丽的照片 " 反向去滤镜 " 的同时,搞清楚目的地的真实情况。毕竟有些离谱的网红打卡地,带来的不仅是心情的损害,还可能是人身安全的问题。

有些照片的拍摄角度很危险,比如今年春天,北京有些市民为了拍出漂亮的鲜花照,不顾下方落差高达数米的悬空地带,冒险坐在桥梁护栏上 [ 23 ] 。

还有些照片鼓吹的地方,根本就未经开发或禁止进入。去年一月,就有人通过所谓 " 网红打卡攻略 " 介绍的方法,进入南京西站,在攀爬列车车辆时被接触网高压电弧灼伤 [ 24 ] 。

" 照骗 ",终归是一样损人不利己的东西。下次遇到令人心动的 " 美景 ",不妨先冷静一下,告诉自己:" 真的吗?我不信。"

点赞
返回